可演、可听、可谈——文化节目打开新的“阅读”方式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剧照。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在真人秀中听作家聊人生和创作,在纪录片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综艺节目中获得阅读新知——近年来,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等以阅读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百花齐放,为观众献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知识盛宴。   这些文化节目凭借深厚的人文积淀、精良的制作水准,不仅在收视层面取得成功,也为观众提供了多种新的“阅读”打开方式,拓展了阅读的可能,助力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丰富阅读的形式   在观看文化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开展什么形式的阅读?   书,是可以“演”的——   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借助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形式,为观众呈现了《骆驼祥子》《三体》《月亮与六便士》《悲惨世界》等21部国内外经典著作。赵立新饰演的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王洛勇饰演的老年阿里萨(《霍乱时期的爱情》)、高亚麟饰演的保罗(《头号书迷》)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直呼意犹未尽。   书,也是可以“听”的——   播出三季的节目《朗读者》采用“访谈+阅读+解析”的模式,带给观众深度的情感共鸣。在《朗读者》第三季“前奏曲”——“一平方米”朗读亭72小时新媒体慢直播活动中,不仅有演员濮存昕、眼科医生陶勇,还有大学生、退休干警、消防员、医护人员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走进朗读亭。3天时间里,“一平方米”新媒体慢直播活动在各大平台累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573万,微博话题阅读量9.8亿。   连播五季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总导演关正文认为,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具有真实性、个人角色和历史带入感。   书,还是可以“谈”的——   今年6月15日,由今日头条与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上线。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4位书屋主理人——作家余华、苏童,《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以及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子,与作家莫言、阿来、马伯庸、紫金陈、郑执等13位飞行嘉宾对谈读书的意义,共话书中人生。截至8月中旬,第二季节目相关视频在今日头条站内总播放量超1亿。   挖掘背后的故事   一部作品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作者如何写出动人心弦的内容?从作者笔尖流淌而出的文字,还要经过哪些工序才能最终走到读者眼前?一部千年前的古籍,流传至今需要经过一代代爱书人怎样的努力?对于这些书籍之外的故事,文化节目带来了更多补充。   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评论区,不少观众留下了这样的感慨:“这部纪录片能够唤起人们去读书的冲动”“大家应该知道这些幕后的人”“对书籍背后翻译者、整理者的呈现,就是在重塑大众对书籍、对阅读的热爱和敬畏”……该纪录片将目光对准书籍背后的译者、编辑、藏书人、出版人,以形形色色爱书人的经历,为观众娓娓道来一个个与书相关的故事,点燃了人们的阅读热情。   广受好评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则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和演绎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这档节目让很多不了解古籍的观众走近历史典籍,了解它们的创作故事,体悟古人写书的不易,感受一代代爱书人护书的艰辛和无私,进而生发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从手中的书,到书籍背后的故事,再到其所承载的文明,一个个别具匠心的文化节目以阅读为起点,创新表现手法,让书籍里的文字“可视化”,故事“立体化”,释放出更多文化内涵。   找到更多“同路人”   阅读介质的演变催生了更加多元的阅读方式。近日,上海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图书类短视频观看频率与传统阅读频率存在互促互进关系。注重即时反馈和互动性的短视频不仅提升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还提升了人们进一步进行书面阅读、深度学习的意愿。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节目,读者能够与难得一见的文学大家“面对面”交流——莫言在直播中畅谈文学,推介自己的新书;麦家在镜头前讲述人生故事,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梁晓声现身直播间,与网友热情交流创作的想法,一场直播带动《人世间》销售超2万单……   今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直播节目为爱书人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跨年。作家、翻译家、艺术家、出版人、学者……百位名人在直播间领读,带着读者走进文学现场,当晚全网观看量突破1200万。“这个跨年太有意义了!”“文学给我们力量”……不少观众自发地在直播评论区分享最爱的书籍,天南海北的读者产生了精神共鸣。   如今,“跟着直播来读书”成为不少人闲暇时的新选择。关注一位心仪的主播,每天准时进入直播间,听着主播或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说,或严谨认真地研读学术著作,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也“啃”下了一本本“大部头”。   《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抖音平台专业说书讲书创作者数量已经过万,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数量同比增长达279.44%,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直播观看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越来越多用户通过读书博主的内容分享,读懂名著,购书阅读。   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方式,网络直播让主播与观众获得更多互动的机会。读到有趣之处,主播可以和观众通过“弹幕”等形式交流;遇到困惑处,观众可以通过评论提出疑问,与主播和其他读者切磋探讨。网络平台上,读者共处一“室”,在虚拟空间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可演、可听、可谈——文化节目打开新的“阅读”方式”

利拉德称16年开拓者1-4勇士 但我们每场刚开局都领先10+

在北京时间8月22日的报道中,前波特兰开拓者队的明星球员达米安·利拉德参与了《Club 520》播客节目。在节目中,他讨论了有关金州勇士队的话题。 他说:“在季后赛和勇士交手很难。在我生涯的第四个赛季(2016年),我们在第二轮和他们交手,我们首轮战胜了快船,第二轮遇到勇士。我们每场比赛都领先过他们两位数,我们最终1-4输掉了系列赛,但我们本可以4-1淘汰他们。” Keyword: zhibo NBA

保留西湖“汤屋”值得借鉴

  保留西湖“汤屋”,体现了当地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视,也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胸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湖“汤屋”的处理为野生景点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据《杭州日报》报道,近年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园边一座建筑因酷似动漫作品中的“汤屋”,而成为网红打卡点。走红之后,被网友质疑涉嫌违建。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将“汤屋”违建部分没收移交给属地西湖街道。当地街道决定对“汤屋”进行保留,不进行拆除,以后市民游客来满觉陇村,还可以看到它伫立于茶园之中的美景。   网红打卡地西湖“汤屋”的命运一度牵动人心。如今,当地决定保留“汤屋”不进行拆除,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对于游客而言,可以继续他们的打卡之旅。而对于当地而言,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汤屋”这一难得的旅游资源。   西湖“汤屋”因其独特的房屋造型以及与山水融合的风景而走红。令人遗憾的是,西湖“汤屋”也存在违法建设的问题,且处在西湖这样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内。正因如此,许多人认为西湖“汤屋”难逃被拆除的命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西湖风景区执法部门选择了没收违建,移交给属地管理这样比较柔和的处理方式。   对于违章建筑,拆除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对于西湖“汤屋”而言,拆除违建部分,恢复房屋原状,这当然没有问题。然而拆除违建之后,“汤屋”就不再是游人眼中美丽的“汤屋”,已经走红的打卡地也会因此失去。而当地执法部门选择没收的方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没收也是一种执法方式。通过没收,执法部门实现了对于违法乱建行为的处罚。同时,使“汤屋”得以保留下来,回应了公众的期待。   西湖风景名胜区对“汤屋”的处理体现了执法的智慧,很好地把握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实现了很好的执法效果。国内曾出现过不少违法建设的网红酒店、民宿,由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被强制拆除。而西湖“汤屋”虽然是违章建筑,但并未对当地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同时也为当地的风景增加了看点。   西湖“汤屋”得以保留,当然是一件幸事。如果西湖“汤屋”不是违建,这或许是一个成功的旅游景点开发案例。而违建的出身显然让西湖“汤屋”的价值打了折扣。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为何一幢违章建筑会成为网红打卡地?西湖“汤屋”的设计理念与传播效应是否值得当地在下一步的规划发展中进行借鉴。   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风景区,杭州西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上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保留西湖“汤屋”,体现了当地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视,也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管理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湖“汤屋”的处理方式为野生景点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王风 Keyword: 辦公室租用